时光淬炼的匠心摇篮:漫忆香港理工学院的景与食
在香港的教育长河中,“香港理工学院”是一个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名字。它并非一所消失的学府,而是今日巍然屹立的香港理工大学的前身。回望那段岁月,它的校园没有后现代建筑的炫目,却弥漫着一股踏实、勤勉的“匠人气息”。这里的风景与滋味,朴实无华,却深厚如陈酿,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支撑起香港繁荣的基石人才。
一、 红磡湾畔的实用主义诗篇
当年的理学院园,是功能至上主义的典范。其美不在于风花雪月,而在于一种井井有条的秩序感和务实高效的工业美学。
“红砖”与“水泥”的协奏曲:校园建筑多以实用的红砖或水泥为主体,线条方正,布局紧凑,毫不矫饰。每一栋楼、每一条走廊、每一间工作室和实验室,都只为最高效地传授知识、磨练技能而存在。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机油、染料、绘图墨水混合的独特气味——那是创造与实践的味道。穿梭于连接各座大楼的室内廊桥,学生们行色匆匆,怀抱图纸或模型,整个校园犹如一个精密运转的学术工厂,充满了为未来职业拼搏的蓬勃朝气。
“维港窗景”的无声激励:尽管校园紧凑,但一些北向的教室和工作室,却拥有那个时代最奢侈的风景——毫无遮挡的维多利亚港。当学生在车床前专注操作,或在画板前凝神设计时,抬头便能望见繁忙的货轮、对岸中区的雏形天际线。这扇窗,如同一幅动态的挂画,无声地诉说着香港的活力与机遇,提醒着每一位学子其所学技能终将投入这片热土的建设洪流之中。这份视野,是理想照进现实的最直接隐喻。
二、 食堂里的踏实滋味:工匠的能量补给站
那个年代的理工学院食堂,是纯粹的能量补给站,提供的是扎实、饱腹、充满人情味的“住家饭”风味,与今天的美食广场迥然不同,却别具一格。
“碟头饭”的黄金时代:食堂的绝对主角是各式各样的碟头饭。一块厚切的黑椒牛排或瑞士鸡翼,配上浓稠的酱汁和满满的米饭;一盘镬气十足的扬州炒饭或粟米肉粒饭,简单却美味。这些饭菜不追求花哨的摆盘,但分量十足,价格极其实惠,旨在让消耗了大量体力和脑力的学生们迅速恢复元气。
“滚烫”的粉面与人情味:另一个档口总是蒸汽缭绕,供应着即叫即煮的汤粉面。一碗清汤牛腩面、鱼蛋粉,或者足料的沙爹牛肉面,汤头滚烫,暖心暖胃。食堂的阿姨或许动作麻利,少有寒暄,但那份毫不手抖的实在分量,便是那个年代最质朴的关怀。
“经典搭配”的永恒记忆:一顿饭的完美收官,必然是一杯冰镇的港式奶茶或柠檬茶。茶香醇厚,涩中带甜,提神醒脑,与理工科所需的清醒头脑是绝配。许多伟大的项目构思、小组合作的火花,或许就在这杯经典的饮料中碰撞诞生。
回望香港理工学院的时代,它的“美景”是维港的波澜映照在精密仪器上的反光,是红砖墙下步履不停的青春梦想;它的“美食”是朴实无华却能量满满的碟头饭,是提神醒脑的浓滑奶茶。这里没有浮华,却有着最坚实的底蕴。它用最务实的态度,将知识与技能锤炼成一把把钥匙,亲手交给了无数平凡而努力的年轻人,为他们打开了通往专业与成功的大门,也最终奠定了香港理工大学今日的辉煌。这片园地,是香港腾飞年代里,当之无愧的“匠心摇篮”。